1/17/2010

食得唔好嘥

街市剩菜煮餐 10元6餸扶貧 添職位減浪費 團體創三贏 (明報)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位於太和的職工盟培訓中心「食德好」計劃,是全港首個食物回收計劃,自去年5月試行後昨日正式舉行啟動禮。該計劃每天派員到街市或食物供應商,收集快將過期、不合包裝要求或每天賣剩的新鮮食物,再煮成餸菜,每日為60名低收入人士提供收費10元的6餸1湯午餐。計劃除令低收入人士受惠,亦創造就業,更能減少浪費食物,達至「三贏」。

職工盟培訓中心總監鄧燕梨表示,街坊最初對計劃感抗拒,覺得吃的是不乾淨的「垃圾」,但受惠街坊Jenny說,大家試過午餐後都讚口不絕,發現「以為是垃圾桶裏的東西,原來可以吃」。其實食物收集後會經過篩選,其中43%因不宜食用而轉送有機農場堆肥。

迄今逾1.4萬人受惠
鄧燕梨又說,「食德好」跟食物銀行不同,與捐助食物的商戶為合作伙伴關係,因為計劃也在幫助商戶減少浪費;而吃午餐人士除了受惠,亦同時是施予者,為減少固體廢物而出一分力。計劃至今已有逾1.4萬人次受惠,而部分收來的食物更會分送到食物銀行、安老院或動物權益組織等團體。鄧說,計劃會繼續擴大食物回收工作、分發和製作午膳,希望更多人能受惠,又會舉行公眾教育工作坊等,令更多人關注食物廢棄情况。

偶有貴價食材
除了在街市收集到的「菜頭菜尾」,收來的食物亦包括貴價麵豉醬、錯入士多啤梨包裝瓶的雲呢拿奶等。每日有什麼食物到手無法預計,故工作人員每晚8時後才能定下翌日餐單,還得花心思盡用材料,例如紅豆用來煲紅豆沙、楊桃造成楊桃醬,多收了哈密瓜?撒一點鹽就可以清炒。

廚餘減 紓緩堆填壓力
計劃的受惠人士除了低收入人士及獲發食物的團體,也製造就業機會,6名工作人員不少是中年低學歷人士。昨天出席計劃啟動禮的環境局副局長潘潔說,計劃同時有助減輕本港固體廢物問題,因為每日送往3個堆填區的廚餘近3000公噸,而堆填區4、5年內便會填滿。


索剩菜初被罵 感動檔販成伙伴 (明報)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食德好」工作人員初次到大埔富善街街市收菜時,原來曾「倒瀉籮蟹」,紅蘿蔔、青蘿蔔在馬路中央撒得一地都是,黑夜中汽車響號響個不停。

除了狼狽,還得面對羞辱和歧視。果菜檔老闆初時不明她們來意,擔心她們把菜轉售,大聲呼喝﹕「走啦!行開啦!」52歲中四程度的謝想珍說,當時發現這份工「又危險、又夜、又畀人覺得是垃圾婆、家人又反對」,一點都不易做。

獲九成攤檔支持
但她漸漸克服心理關口,也跟街坊建立起關係。街市10多檔賣蔬果的,現在逾九成都支持她們,連豬肉檔也主動要給她們豬皮。她們跟拾荒婆婆更成為「合作伙伴」,以菜換紙皮或鐵罐,拾荒婦後來為她們起了個稱號﹕「四朵金花」。

「四朵金花」晚上收菜後要回中心篩選、分類和設計菜單,有時午夜才下班,翌日早上9時又要回來準備午餐,雖然辛苦,珍姐卻不介意。她說,親身體驗食物浪費情况,發現一個街市的菜多到收不盡,收來的一部分已足夠煮60人的分量,幫助了低收入人士之餘,也為環保出力。

「如果我不做,就沒有人帶頭做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來做!」珍姐說這份工愈做愈開心;開心之餘原來還有意外收穫:「現在菜吃多了,一粒暗瘡也沒有,我們真是美女廚房!」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