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0

識貨之人

保育魔法 唐樓變高回報租盤 洋漢愛鄰里文化 型格裝修吸富租客 (明報)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中環蘇豪區住了個外籍「唐樓魔術師」,被市建局判了死刑的唐樓,他撿了當寶,寓投資於保育,一輪裝修翻新,富人竟揮舞5萬鈔票競相求租。魔術師深愛港式唐樓鄰里文化,歡迎街坊借鹽借廚房,「放工,我愛逛回家,耳邊傳來鄰居的麻將聲,遇到熟人聊天,坐在路邊的阿婆跟我打招呼,這才是家的感覺」。

施政報告宣布,九龍城大舉重建在即,魔術師和拍檔的民間保育經驗,或許可以為300幢「等死」的唐樓變出一條生路。

Dare Koslow,一個15年前從美國來港的異鄉廣告人,「懂很少廣東話,大多是粗口」。他住過寶馬山洋樓,「不喜歡,太高,與街道沒聯繫」。當他搬到中環,便愛上唐樓。2005年,他與港人拍檔Sawada從太子臺買到結志街,從士丹頓街翻新到華里,現已持有18個唐樓單位。「這是香港的傳統文化遺產,我深愛著。」言談間,Sawada左一句「鬼佬」、右一句「鬼婆」,Koslow沒皺過眉頭。

用50年代鐵窗 保留剝落油漆
走到Koslow住的士丹頓街蘇豪區唐樓,拉開中國老式鐵門,是一個打通成1600呎的相連單位,10多米長的50年代款式新鐵窗、中國的陶瓷、紐約 的廊燈,多元、淡雅。不過,橫樑卻沒髹上新漆,任其剝落,「我可以把全屋塗白,但好悶。以前住過的人塗綠色,有人塗黃色,顏色殘留,散發著歷史的層次感。如果港人什麼都要全新的、豪華的,我只能說品味不一樣」。《紐約時報》、CNN都採訪過他的這種品味,他手上有些單位即使月租5萬元,識貨客也排隊輪住租。
「Queen's Cube又貴又細無個性」
香港拚命建豪宅、商場,金碧輝煌的地產廣告令人以為有環球小姐做鄰居。同樣做廣告的Koslow說,看過後,「我想笑」。他說,香港是世界級城市,但沒世界級視野的政府,「連市建局也和南豐起Queen's Cube,又貴又細,又無個性」。

唐樓的「唐」字來自繁華蓋世的唐朝,Koslow在美國讀過外交,聽過盛唐,「市建局常找藉口剷走低密度唐樓,這樣對待城市的歷史,然後去蓋Queen's Cube那種醜陋的高樓」。他說,有些豪宅實用面積400呎賣600萬元,600呎賣900萬元,「我這裏買了700萬,裝修200萬,但我住1500呎!我不需要森嚴的保安,鄰居都認識,我們就是大家的保安。士多、大排檔,我識了15年」。
鄰居是保安 阿婆每天say hello
什麼是家?「一個家,該有鄰里,他們信任你。那些高樓豪宅,氣派大堂、泳池、會所,間間一樣,很多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戶戶都不認識對方,欠人性化。我討厭電梯,也不需要停車場,公共交通是完美的。」他說,街坊是自己生活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他深愛香港的原因,「如果要用我的廚房,要借鹽,請隨時來。樓下坐著那個阿婆,每天跟我say hello,這些才令你感到回家了」。

Koslow2005年在太子臺買第一間唐樓,如今擁有18個單位,現與Sawada一人同屋分房住,裝修大多是Koslow的主意,靈感取自紐約的loft風格。「自己搞設計實驗好好玩,裝修佬開頭的反應是﹕『你搞咩鬼?還用鐵窗?不怕噪音嗎?』我說這裏不嘈,最嘈就是重建的打樁聲。」
絕不賣給市建局起高樓
他聲稱,搬入後才知單位被列入H19重建區,市建局以結構危險為由要收樓,「我找獨立工程師鑿牆驗過,還很硬淨。我絕對不會賣給市建局,他們不懂欣賞人文價值」。Koslow說,唐樓只是官商眼中的股票,「買了等拋售,沒想過為買家打造一個好住的家。若收地起公屋給窮人、公路、醫院,我都可以讓路,但你為起高樓逼我走就不合理」。

Koslow的唐樓「翻生費」高達200萬元,保育似乎太奢侈?「其實你不必學我講究用料,便宜地翻新,花10幾20萬已足夠」。永利街一名業主巢重德翻新兩幢唐樓,只花了70萬元,平租給不少草根居住,「我很尊重他,他給了唐樓一個機會。唐樓這麼多年來就是草根的家。拆了,他們去哪裏?如果有人想翻新,即管找我,可平可貴,我願意做他的唐樓保育顧問」。
下個目標:工廠改住宅
施政報告預告,大重建的推土機將開入九龍城。「我今年48歲,我不會離開香港,我愛唐樓,下個目標是把工廠改成住宅,就像紐約流行那種,希望政府不要拆掉。九龍也有自己的文化,不要光做傻事。」他的拍檔Sawada說,其實已經去過九龍城幾次尋覓心水唐樓,希望把中環的成功經驗帶到九龍。

明報記者 覃純健

Koslow放棄新式隔音鋁窗,特意要裝修師傅安裝50年代款式的鐵窗,保留唐樓的傳統外貌。兩個單位打通後,大部分家具靠牆擺放,加上唐樓實用面積大,樓底高,令全屋空間感十足。Koslow又特意保留橫樑上的油漆剝落痕迹,視之為由不同時代業主遺留下來的『歷史層次』。(李紹昌攝)
Koslow和Sawada堅拒賣出的士丹頓街唐樓,位於前警察宿舍對面,右邊部分唐樓已被恒基收購蓋起高樓。(李紹昌攝)
熱愛唐樓和鄰里文化的Koslow,特意要裝修師傅安裝50年代款式的鐵窗。他笑言,如果鄰居需要他的廚房,可以隨時進來開爐,油鹽任借。(李紹昌攝)

10/30/2010

安心等待



慷慨仁慈的波阿斯
第29天

讀經: 路得記三章10至18節

波阿斯必然是一個敬畏神的人。我們在二章4節看見他對收割的人主動問安祝福,以及他們對他的回應,再連同他在這幾章對路得所說的話,無不顯示他是個緊靠神和愛慕神話語的人。

波阿斯聽了路得的解釋後,先是稱許她的品行,然後便答應會按照律法的規定來幫助她。但他告訴路得,他的夫家還有一個至親的人,是比他更近的親屬,所以,他必然詢問那人是否願意作贖回的人。他囑咐路得現在先放心安睡。

你猜路得此刻的心情會是怎樣呢?她會不會思忖那位不知名的親屬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她會否默然禱告,希望那人拒絕,以致她所認識的波阿斯能夠娶她?她怎樣熬過深夜至黎明這好幾個鐘頭?她對神的信心能夠幫助她嗎?

在還未天亮的時候,波阿斯便喚醒路得,著她在眾人未醒之前趕快離開,但臨行之際,卻仍然不忘送她六簸箕大麥。我們再一次看見波阿思的心思慎密和對人的體貼。

拿俄米的忠告非常有智慧,對於我們今天也非常管用。她說:「女兒,妳只管安坐等候。妳已經做了妳能夠做的事,其餘的事情就要看波阿斯怎樣做,和神怎樣帶領了。妳可以相信這個人,他是個守信的人。」

許多時候,最難奈的事情就是安心等候神。無論對路得或我們而言,安心等待都絕非易事。然而,它卻是我們經歷許多考驗時的最佳對策。正如詩人經常在詩篇呼籲人要「等候主,祂必堅固你的心」。這個忠告無論對路得和我們都非常管用。
經文反思:「我曾耐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詩四十1)

經驗曾經給我的教訓是: 事情越急進, 效果反而會越糟, 相對將來, 我寧願選擇等待,我更深信,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因為這今天我聽我的媽媽及外婆說, 我剛出生時險些沒命了即是說我這生命, 是祂一次又一次地把我救回來, 所以我曾經說過: 我的性命, 現在已是祢了我最希望什麼, 祢是會比我更清楚, 我會相信祢是會給我最好的我寧願孤獨終老, 也不要我的下一代受害,我不要放縱、更不要做婚姻中的罪人。

10/28/2010

聽天由命



拿俄米踏出行動的一步

第28天

讀經: 路得記三章1至9節

透過這幾節經文,我們清楚看見拿俄米對路得的愛。她在第1節的話,充分顯出她迫切地想為路得謀求幸福,尤其是她不希望自己死後,留下路得一人孤苦無依。

拿俄米因此嘗試踏出第一步,藉此向波阿斯提出暗示,希望他能履行舊約申命記二十五章5至10節和利未記二十五章25節所記的律法,娶族中兄弟的遺孀,為死去的兄弟留後,並贖回死去兄弟的產業。這個律例預表了作為我們兄長的基督,如何為我們付清了罪債,並將神預留給我們的產業贖回。

於是,路得聽從婆婆的指示,沐浴抹膏,換上衣服,摸黑來到簸大麥的場上。從故事所提供的線索來看,路得顯然是一個漂亮的女子。

時至深夜,波阿斯吃過慶祝豐收的筵席,便回到場上的麥堆上睡覺。路得在黑暗中看見他睡下之後,便悄悄地掀開他腳上的被子,躺臥在他的腳下。

路得一雙冰冷的腳,可能是令到波哥斯在睡夢中驚醒的原因。他意識到有人,便立即坐起來,赫然發現一名女子躺臥在他的腳下。按照當時的規例,顯然是不准女性參與慶祝豐收的筵席(14節)。

波阿斯看見腳下的女子竟然是路得,不由得嚇了一跳。但路得立即向他解釋說:「我在這裡,因為你是我夫家的近親,你可以將我贖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種安排似乎十分奇怪;然而,一切都有神的心意,而波阿斯立即心領神會。有些時候,神容讓一些看似奇怪的情況發生,但只要我們是行在祂的旨意中,祂必保守我們到底。

禱告:「主啊,求你為著你的榮耀,時刻引導我和掌管我生命中的一切。」

10/26/2010

前路

零五年社會經濟低迷,政府推動一些社福機構營辦社會企業,協助低薪低技術工人就業。幾年下來,已有數百個社企成立。但年初有調查顯示,幾百個社企中,只有三分一勉強收支平衡,有三分之一甚至要虧本。幾年來,經濟逐漸復蘇,但貧富懸殊問題仍然嚴重,五年前成立的「伙伴倡自強」共享計劃明年完結。

有結業的社企負責人表示,成立當初滿腔熱誠,低估了經營的困難,加上營運社企的,都是一般沒有營商經驗的社工。面對商業社會的劇烈競爭,社企要生存,同樣遇到一般生意人面對的現實問題,例如租金、人手等等,而且開辦的生意種類,不能與民爭利。餘下的社企,在撥款用罄後,如何生存下去?社企未來是否還有生存空間?

社企前路@新聞透視

相遇



屬神的人──波阿斯
第26天

讀經:路得記二章8至17節

如今,波阿斯與路得終於相遇,故事便開始發展至它的高潮。這個愛情故事,完全是由神在背後精心策劃。

波阿斯對路得關懷備至(8節,14-16節)。他本可以把路得輕易打發走,因為路得並不是以色列人。然而,波阿斯卻清楚知道,路得雖是摩押女子,但她已真心信靠以色列的神。留意第12節:「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這正是投靠神的人的最佳寫照。

路得有感自己不是以色列人,但波阿斯卻仍以仁慈厚愛待她,令她大為感動,甚至向他俯伏叩拜(10至12節)。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波阿斯還叫她來與其他收割的人一起吃飯。他把烘了的穗子,以及蘸在醋裡的餅遞給她吃。路得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獲得這樣的厚待。

故事的這個片段,正好勾劃了神如何恩待罪人。當我們願意踏出信心的一步,來到的面前,神就會不斷傾福給我們,滿足我們的一切需要。我們的神是一位賜恩的神,祂會將祂的豐盛恩典,源源不絕地賜給祂的兒女。當我們將來上到天堂,我們仍會發現祂繼續不斷地賜予我們豐厚的恩典。今天,讓我們以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作結:

奇異恩典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我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10/25/2010

安排



路得遇上波阿斯
第25天

讀經:路得記二章1至7節
拿俄米和路得回鄉之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當然是維持生計的問題。我們在昨天已指出,當時正值收割麥子的季節,於是路得便對拿俄米說:「我有能力出去工作來養活我們兩人。我會跟著收割的人拾取遺下的麥穗,看看能否足夠我們維生。」拿俄米亦贊同她的計劃。

伯利恆顯然有很多田地,但神卻要在路得身上成就祂的心意,於是特別帶領路得到某個田主的田地拾取麥穗,那個田主原來是拿俄米的一個有錢親戚,名叫波阿斯。

昔日神藉著摩西賜給以色列民的律法中,已設下了各種照顧孤兒寡婦的條例。人若死了,沒有兒子,他的至親便要娶他的遺孀,為他留後(申二十五5-10)。拿俄米知道波阿斯是他們的親戚,卻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人與她們有更親的關係。我們不知道拿俄米為何不一早便向這位親戚求助;我們只知道一切境遇的背後都有神的心意,為的是在路得身上成就祂的計劃。

收割期間,波阿斯來到巡視田地,發現一位陌生女子正在拾穗。他從僕人口中得知,路得就是那個跟從拿俄米一同回鄉的摩押女子。僕人還告訴他,她是問准他們才來到田間拾穗,而且,她非常勤勉,一早便出來工作,總是不願意休息,眾人都喜歡與她交往。

一切事情都是偶然發生,還是都是出自神的安排?答案顯而易見。

同樣地,只要我們願意把一生交給神去管理,神必為我們作出最好的安排。

反思:我是否願意對主說:「願你帶領我走合適的道路」?(創二十四48)

其實我有時會想: 有些事/人不是我想自己看到/知道他想什麼, 而是上天的安排要我看到/知道但為什麼上天要這樣做? 他們又會自以為是, 不會向祂說多謝.......

10/24/2010

食之低碳

《覓食四方》時間: 9月25日起 逢星期六晚 

識飲識食、知多識廣、現任電台時事節目主持的資深媒體創作人盧覓雪,抱著「有食無類」的態度,食盡天下佳餚美食,今次她以「草根出生,高尚取向」的姿態,以其饞嘴的咀巴、動人的聲線,推介香港及台灣地道美食,實行令你食指停不了。

如果我不是看了介紹也一直相信低碳飲食只是吃素不吃牛那麼簡單不過知道對奶類敏感的是很多東西也不能吃的, 還是算了

居有其所

樓市升勢未止,普羅市民收入追不上樓價,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青衣、鑽石山、沙田、大埔及屯門,推出「先租後買」計劃,解決夾心階層住屋問題另外,又承諾增加每年私人單位的供應量等等,惟不再復建居屋政府的房屋政策,是否針對到市民的實際需要?

72家房客

舊樓收購 窮租戶摸黑生活 斷電失修租照交 無力他遷等逼遷 (明報)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深水埗南昌街、通州街一帶可說是市區興衰的分水嶺,一邊是「小型豪宅」林立的大角嘴,一邊是面臨重建的破落唐樓。有業主以樓換錢以求盡快逃離這片了無生氣的舊社區,剩下的租戶卻要獨守空樓,卻苦無能力遷離,邊為叫天不應的「獨居生活」擔驚受怕,邊盼住得一天過一天。獨居區內板間房17年的七旬董伯,終日憂心何時會被逼遷,「一個老人家,唔想再搬一次屋……」

獨居通州街208號一間板間房17年的董伯,今年發現樓上樓下走的走、搬的搬,某日走廊突然烏燈黑火,才發現大廈已幾乎被收購商全面接管,只剩下板間房8名房客,不知何時被逼遷。租戶問「疑似業主」是否已賣出單位,他卻推說自己只負責收租,什麼都不知道,「租就照收,但咩都唔理,唯有住得一日得一日」。

七旬獨居翁 捲起衫袖洗樓梯
經歷4個多月摸黑上樓梯的日子,板房租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願出面處理,最終要勞煩租齡最久、已屆75歲的董伯出手,私下請人把單位供電接駁至公共照明系統,「個個都唔理,當正我係管家」。隨著十室九空,再無清潔公司派人清潔、倒垃圾,更有缺德的人在樓梯方便,董伯難抵惡臭,只得自己捲起衫袖洗樓梯。

一直臉露微笑的老人家突一臉凝重,千叮萬囑記者不要踏足4樓板間房之上的樓層,直言自其他住戶數月前遷出後,其活動範圍只限4樓或以下,「上面無晒走廊燈,我都唔敢上去,有口的口野最好唔好理,唔好見」。他說大廈治安日差,不時有人偷銅喉電線,單位外的電線更被人無故剪斷,兩度停電,「無證無據,警方也無能為力」。

治安不靖 不敢離家逾兩小時
自此他打開大門前會先四處張望,晚上9點前必定回家,每次上街兩小時便會回來查看,「周圍都唔敢去,怕沒人看住,以前上下層有人都可以頂住,家死咗都無人知」。曾當雜工的他由不時失業到數年前正式退休,目前只靠積蓄支持千多元租金,輪候公屋多時的他表示,難用相若租金覓容身之所,每日憂心何時遭逼遷,「一個老人家,唔想再搬一次屋……」

綜援巴籍婦 炒菜「石屎伴碟」
相距一街之隔的巴基斯坦籍婦人Bushra也是同病相憐。在南昌街5至7號住了9年的她,只剩兩戶鄰居,育有一對分別10歲和12歲的兒子,長子患精神病,整天哭訴見鬼,平日入住院舍,其父親5年前拋妻棄子,Bushra只能靠綜援過活,土生土長的她中、英語都不太靈光,在港親戚少之又少,生活甚為吃力。

Bushra的業主從沒透露有否出售單位予發展商,惟單位日久失修卻置之不理,大廳天花穿了大洞,每到下雨天便不斷滴水,不能安枕,Bushra只得逃到友人家度宿;廚房天花也鋼筋外露,炒菜時經常「石屎伴碟」。走廊停電半年,Bushra每日只得趕在入黑前回家,入夜後不敢外出,免招麻煩。

南昌街1至3號一幢正被收購的6層舊樓,上周清晨大廈閘門無故被人用單車鏈鎖上,一對母子被困召警求助,惹來惡意滋擾疑雲,原來是一名巴籍青年為求自保而在大閘鎖上單車鏈。

大門鎖單車鏈自保惹誤會
與友人居於頂樓的巴基斯坦籍青年Naveed Raza,兩年前開始租住頂樓,目前全幢12個單位只餘下3戶巴籍人、1戶港人夫婦。樓梯處處佈滿棄用的針筒,Raza說自樓宇失修後連大閘門鎖亦壞掉,引來道友和陌生人自出自入,相連大廈早前亦遭人爆竊,他為求自保只好在大閘鎖上單車鏈,卻未及通知樓下的母子鄰居,引起誤會,事後已換上鐵鎖,每戶備有鑰匙,他亦打算下月遷出。

梅姐相對而言算是較幸運的一群,至少收到搬遷通知,可繼續待在分租單位直至明年2月,不過通知她的卻是收購商而非業主。雖然業主每月依時收租,惟從沒透露已售出單位,直至今年6月,梅姐接到收購商來電,表明將成為單位的新業主,已通知中電截電,著她自行安排重駁電力。由於全幢唐樓只剩5戶人,治安日差,梅姐的丈夫特別吩咐她專心當家庭主婦,不要亂跑。 明報記者 吳光熙
綜援是不是養懶人? 但他們真的是懶人嗎?

10/23/2010

「真」音樂?!

剛剛聽了一個網上電台, 是我有次無意中找到的, 不過意外的是, 它雖然是基督教電台, 不過說的題材不像一般的, 它有時也可以說是我如何從生活中活出信仰的啟示, 今次說的是 Jazz 或 Rock 的音樂, 它們很多時會給人說是魔鬼的音樂蘑菇点点但我便特別喜歡Simmi(鄭秀文)在演唱會中唱的信者得愛蘑菇点点特別是Featuring MC JIN那晚, 單看回Youtube也High爆最不值是我竟然是不知道這個Concert, 沒去看現場

 靈歌對對碰 (一腳踢音樂人)@葡萄樹傳媒 :: 網上電台
執著音樂人執著於用「真」樂器做音樂... Jazz 或 Rock 的音樂不屬靈?...蘑菇点点

蝸居

天台屋婆婆避過風災 又怕清拆 (明報)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鮎魚在維港上空擺一擺尾,令獨居於深水埗天台屋的蘇婆婆心驚膽跳。20年前,蘇婆婆和丈夫幾經辛苦籌得10萬元,買入200方呎天台屋蝸居,有屋契,多年來亦有交差餉地租。去年她向政府申請撥款維修,卻被當局指天台屋的一半地方是僭建,如今她既怕有人上門拆屋,也怕翻風落雨水浸。



無兒無女 靠綜援過活
颱風雖然擦身而過,卻揭示了貧窮老弱的住屋問題。65歲的蘇婆婆以為鮎魚來勢洶湧準備多個水桶,「落大雨間屋就浸,水從牆壁及窗門湧入,我最怕個鐵屋頂會被捲走。」但婆婆從沒打算要到庇護中心暫住,「唔捨得,間屋係我同死鬼老公好辛苦先買到。」

曾患乳癌 的蘇婆婆,丈夫去年離世。夫婦倆20年前向親戚借了10萬元購入天台屋,由黑髮住到兩鬢斑白。老伴上天堂後,蘇婆婆無兒無女,唯有靠每月領2000多元綜援生活,「如今,我就只有呢間屋」。蘇婆婆打算在滿載回憶的天台屋住到百年歸老。眼見天台屋近年每逢落大雨都漏水,她於是申請政府的長者維修物業津貼計劃,希望有個安樂窩安享晚年,但當局卻指其天台屋一半地方屬僭建,申請4萬元最終只獲批1.3萬元作局部維修,漏水問題至今未解決。

10萬元購入被指僭建
「間屋有晒屋契、多年來有交差餉地租,點會僭建?」如今天台屋可能隨時被拆,蘇婆婆堅持不會搬入公屋,「間屋係我真金白銀買返來,如果我搬走就咩都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估計,目前全港有超過1萬間天台屋住了不少長者,部分跟足買賣條款交易,最終卻被當局指是僭建,令老業主血本無歸。
吳衛東要求當局按法例審視買賣合約,再酬情處理個案讓長者安居。


獨居於深水埗的蘇婆婆,其天台屋打風落雨就水浸。幸好颱風鮎魚雷大雨點小,但婆婆擔心她花了畢生血汗錢買入的天台屋會被清拆。(李紹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