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08

身在福中不知福

今日走進超市買午餐, 當走到罐頭的購物架時, 足足停了15分鐘才用$45買了6罐罐頭作我一個星期的午餐, 十多元才一罐小罐頭, 為什麼那麼貴的但比起有些人來說,我已經是很幸福了, 因為據資料顯示,全香港有87,000人的個人資產是4200萬元以上;很多有錢人但同時窮人亦愈來愈多,2006年有超過130萬,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比例數值指標代表的堅尼系數, 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便很容易引起社會動盪。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較高,為0.4。而香港的是0.533, 即五個便有一個生活在貧困裏。
「貧窮」不單是一個形容詞, 更可能是一種令人無路可退, 你可否有想過什麼是「貧窮」?在6, 70年代, 大家可能也是「貧窮」過, 但因為經濟發展, 當時每個人也相信, 只做肯做肯捱 / 只要讀書, 總會有出頭的一天, 而且當時也有很多方法去幫補家計, 穿膠花, 搥眼鏡架, 幫洋娃娃穿衣服....但現在讀書, 畢業可能 = 失業, 日捱夜捱, 可能亦要捱饑抵餓, 做看更,現在要考牌、最大亦唔可以過60歲,清潔都要讀過再培訓, 更有大部份大廈被企業包辦, 一日做十五六小時, 放假扣$$, 而蔪金只是可能有2, 3, 4千元, 老人家, 小朋友要幫補家計,只有執垃圾,好的天光前看看有人買,紙皮的賣給回收商。但回收業企業化,大公司專人回收紙皮。連少少的機會也可能將會沒有了

我記得在幾年前的有一天, 當我在街上閒逛時, 看到老人家吃力地推著一堆紙皮,而此時, 我看見有些人的咀臉上推想:「快些走開」因為那老人家想將手推車推上行人路路過, 但怎樣也推不上, 於是我便上前幫那老人家將手推車推上行人路, 當我出力時, 嘩, 很重再回頭看看那老人家我也不趕時間, 幫她一把於是便推著手推車, 向著回收店走上15分鐘的路程, 而那老人家再看著沿途的紙皮, 也不好意再拾, 於是我停下來說 :「婆婆, 拾多些買也好, 放心拾了, 我可以的」
只是當到達回收店, 看看店員算算說: 「這裡10多斤, 算你20多元」心想: 推得身水身汗, 只有20多元再回頭看看那老人家, 很滿意地取過$$後, 連聲多謝便走了, 而我則看著那老人家的背影而我亦在這5年的童軍領袖生涯中, 真真正正遇過什麼是「跨代貧窮」, 但最無奈是現在好像「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因為它早已將利益掛號, 現在學校提倡一人一體藝, 有$$便可以一人幾體藝啦,無$$美好的事情讓人津津樂道,富豪的故事、高消費的生活享受絕對悅目,而相對窮人窮事可視而不見,或許已麻木了, 或許根本不想知

大家又會不會願意走進這一百萬人的故事, 聽聽他們在貧窮線世界下之生活, 亦想想我們其實已經身在福中, 不是我們不懂知足



堅尼系數年間趨升 港貧富懸殊持續惡化 貧富家庭組別收入差51倍
    (文匯報)06月19日 星期二 19:53:22

本港過去10年繼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情況更有惡化跡象。統計處昨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布報告,顯示市民10年間賺錢略有增加,收入中位數由 96年的9,500元,增加至06年的10,000元;但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卻持續上升,去年家庭住戶收入堅尼系數錄得0.533的新高,其中收入最高與最低家庭組別的收入,差別高達51.75倍:家庭收入中位數方面,報告更顯示,最高收入家庭月入達78,000元,最低收入家庭只賺得2,400元。

本港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過去10年大致穩定,按實質計算,96年及06年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分別為17,220元及17,250元,變化不大,06年按每月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為0.533,較96年的0.518略有增加,反映本港住戶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統計處按10等分組別劃分家庭收入,發現06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每月收入佔香港整體收入的41.4%﹔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收入僅佔整體收入的0.8%,雙方差異高達51.75倍。反觀96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每月收入佔香港總收入的41.8%,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收入則佔總收入的1.1%,雙方差異為38倍。

低收入家庭10年增8萬戶如以家庭收入中位數比較,06年收入最高家庭組別每月收入高達78,000元,最低收入組別家庭每月只得2,400元,收入相差高達32.5倍。比較下96年收入最高家庭每月收入為70,000元,收入最低家庭每月3,000元,收入相差23倍。從報告數據可見,本港富裕家庭與貧窮家庭收入差距,在10年間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

另外,報告亦發現,月入低於4,000元的家庭,過去10年增加約8萬戶,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庭則增加約10萬戶,惟介乎8,000至29,999 元的家庭比率卻不斷減少。馮興宏解釋,低收入家庭增加是因長者住戶增加,而高收入家庭增加則因雙在職人士家庭增加及人口教育程度提升有關。至於市民的平均收入,過去10年亦有上升,06年個人收入中位數為10,000元,較10年前增加5.3%,而且男士收入略高於女性,在職男性每月收入06年為 11,000元,女性卻只得8,500元。

堅尼系數收入分布指標
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由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堅尼所創的一個指標,其數值介乎零與一之間,愈接近零表示貧富分布愈平均,反之亦然。「零」的數值表示住戶收入分布絕對平均,即每個住戶佔有全部住戶收入的同一等分;「一」的數值表示一個住戶賺取所有住戶收入。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系數低於 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3至0.4表示相對合理;0.4至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則表示收入差距懸殊,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數約為 0.66。不過,堅尼系數的上升,只表示收入不平均情況加強,與貧窮情況沒有必然關係。

中產向下流 現M型社會跡象
本港社會在96年至06年間,賺錢最多與最少的一群,人數按年雙雙增加,而中等收入住戶比例卻逐漸減少,有學者認為本港已明顯出現「M型社會貧富懸殊」現象,提醒政府若處理不當,或令社會不穩;惟統計處長馮興宏昨卻連聲否認,認為現時尚沒有一致結論,清楚顯示香港出現「M型社會」的現象。

「M型社會」是形容貧富縣殊社會現象的新興名詞,其中「M」字的左邊指低收入人士,右邊指高收入人士,當兩者人數增加而中間的中產人士減少時,便代表「M型社會」形成。多名學者早前曾警告,本港明顯出現「M型社會」現象,提醒當局若不小心處理「中產向下流」的問題,就會造成嚴重社會不穩定。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鉅威認同香港社會出現「M型社會」現象。他認為本港社會確存在高收入及低收入人士增加,但薪酬介乎中層的數量減少,故不能斷言否認香港呈現「M型社會」的趨勢,但他相信情況已較03年時略有改善,因其時經濟受SARS衝擊而更差,不少中產人士面臨失業、減薪。

不過,馮興宏昨日否認香港已現「M型社會」,他表示,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具備3個條件,包括非自願性的臨時工人增加、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向上流動的能力減弱,惟根據2006中期人口統計數字的顯示,香港臨時工人增幅並不顯著,兼職人士雖有增加,但多屬自願性質;過去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並無擴闊,反而稍微縮窄;至於收入向上流動的能力減弱方面,馮興宏則解釋港大去年研究,已證明勞工收入大體上已展示一定流動性,故不符合「M型社會」的3大條件。

M型社會中產人數劇減
所謂的「M型社會」,是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形容貧富縣殊現象的名詞,他形容在全球化趨勢下,富者財富快速攀升,但隨着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社會財富分配在中層出現明顯缺口,就如將整個社會分成三份,M左邊的低下層收入人士及右邊的高收入人士人數愈來愈多,反之中間的中產人士則減少,而且大多只會流入中低階層。

港系數超越英加創新高
本港堅尼系數推至0.533的歷史高位,正正跟得上高速發展或已發展國家的趨勢。事實上,本港的堅尼系數已超越英國及加拿大,處於較高水平,加拿大04年的數字與英國04至05年的數字俱為0.51,兩國都較對上一次的統計收窄。

不過,統計處處長馮興宏指,雖然本港的堅尼系數持續上升,但並非唯一於過去10年收入差距擴大的經濟體系,「本港與很多經濟體系所觀察到的一般差距擴大趨勢相似,新西蘭及新加坡的數值亦不斷變大。」翻查資料,新加坡的堅尼系數較香港低,99年為0.44,但較98年的0.422,一年間已上升 0.018;新西蘭的系數更低,97至98年數字為0.352,但已較對上10年增長0.05。馮興宏指香港不是福利社會,稅收收入低,像加拿大般重稅,可給予市民更多福利,便可縮窄貧富差距,系數亦會隨之減低,「香港福利差?不可以這麼說,但要想想錢從何處來。」事實上,福利制度完善的北歐國家,其堅尼系數更可低至0.25。若以行業劃分,本港製造業的堅尼系數從96年的0.483升至去年的0.5,較整體堅尼系數低,但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雖由96年的0.552下降至06年的0.544,仍遠高於整體堅尼系數。

馮興宏解釋,由於製造業的工種及職級不多,僱員薪酬相對上差別不大;金融及服務性行業則由於一名僱員會從見習起算,可層層攀升至高位,當中的加薪幅度非常彈性,故系數亦較高。

收入中位數非平均數值
中位數(median)用以在一組順序排列的數值中,尋求中央數字,優點是可免除被極端數值所影響。如想找出101戶家庭的收入中位數,便要先將這 101戶家庭的收入由低至高順序排列,排行第51的那一戶(即位於隊伍中間的那一戶)的收入,便是這101個家庭的入息中位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