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11

BB話

5歲童講BB話 揭患語言障礙 (經濟日報)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06:00

【經濟日報專訊】「媽咪,我想著有哈哈跳(笑)嗰件貪(衫)!」5歲的曉楠說話時經常發錯音,媽媽以為孩子仍在說「BB話」,直至曉楠難與同學溝通,甚至被排擠,才發現他患語言障礙。

如曉楠般口肌發展不健全的語障兒,單是衞生署每年確診逾2,000童。父母過分溺愛、說話中英夾雜,或將孩子的食物剪得太碎,都可「致病」。6歲後才治療,會減慢康復。

早在曉楠2歲多時,媽媽莊太已發現他說話不及其他同齡孩子清晰,於母嬰健康院接受檢查,亦發現他有多個音無法發得準確,卻以為當時孩子還小,在講「BB話」,遂不了了之。

家長溺愛 食物剪太碎引致
然而,說話不清令曉楠在學校無法跟同學溝通,被同學排擠,「做媽媽的當然會難過!」莊太終決定帶曉楠接受測試,結果證實他先天口肌發展不健全,患有語言障礙。

莊太回想,認為自己從小太溺愛曉楠,是導致他患語障的原因:「他講得不清楚,我都會幫他做,也不矯正他。」

言語治療師盧愛茵指出,家長倘若如莊太般遷就孩子,確實會影響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未講完就幫他做,只會令他們無法好好訓練口肌。」盧說,家長對孩子說話時中英夾雜,或將食物剪得太碎,這些做法都會減少孩子運用口肌的機會,令口肌發展變得不健全。

口肌結構出錯 宜6歲前治療
先天方面,裂顎、腦麻痺、弱聽及先天的口肌結構出錯,均會導致兒童患上語言障礙。口肌出問題的兒童,除了發音明顯出錯外,亦會因感覺不到口肌動作,經常流口水、鯁喉,並會時常吐出較難咬的食物,如肉和菜。

盧提醒,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徵狀,應盡早求醫,因正常小孩0至6歲期間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6歲後才接受治療,會窒礙康復,「都會有進步,但會較慢。」接受適切治療的孩子,其語障問題可得到根治。

然而,根據衞生署資料,本港逾1成確診的語障兒,都在6歲或以後才得以確診。

勿中英語夾雜 免混淆學習
語障孩子求學時,家長亦要作多重考慮。莊太替曉楠選擇學校時,傾向選擇一些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希望老師能有更多時間照顧曉楠。

盧愛茵認為,除了學校以外,家長照顧孩子時,也要留意說話模式,家中各人應該對孩子固定說一種語言,例如家長說廣東話,外傭說英語,以免令孩子在複雜的多種語言環境之下,無法正常吸收及模仿。(系列三)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5歲的曉楠患有語言障礙,經常將「笑」說成「跳」,正接受言語治療師盧愛茵訓練。盧表示在家與孩子練習時,可在孩子前放一塊鏡,讓他們看清發音時的嘴形,掌握發音方法。(陳偉英攝)



曉楠(右)接受治療時,言語治療師盧愛茵(左)會利用遊戲,吸引他多說話,多練習。(陳偉英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